“家具行業沒有大企業,也不可能有大品牌,你們也別想。”居然之家總裁汪林朋的一席話讓眾人嘩然。汪林朋一向語出驚人,在第七屆中國家居業發展高峰論壇上提及家具行業大品牌的時候,他依然一針見血地指出行業的軟肋。
2010年12月17日,第七屆中國家居業發展高峰論壇暨廣東家居業年會在廣州舉行,本屆年會規模龐大,家具業和流通業的大佬都紛紛到場,圍繞“品牌•責任”的主題展開激烈討論。說起做品牌,座上的品牌大佬也猶如打翻了五味瓶,道出了中國做品牌的三處痛。
第七屆中國家居業發展高峰論壇
痛處一:完全競爭行業不可能出現壟斷品牌
據了解,家具行業的產值約7000億,但是沒有哪個品牌的產值占有絕對的優勢。有人曾戲言:要看誰是家具大品牌,就看誰敢帶頭漲價。2010年伊始,原材料上漲,勞動成本增加等問題讓家具商家叫苦連天,然而提及家具價格漲不漲時,很多商家都選擇了搖頭。
年底的CPI的瘋漲又將家具是否漲價提到風口浪尖上。據近期國家統計局發布11月份CPI數據顯示,相比去年同比上漲5.1%,創28個月新高而由于10月、11月份新漲價因素較多,對明年上半年特別是一季度的滯后影響是較大的,因此專家預計明年一季度居民消費價格仍將高位運行。
物價都上漲了,緣何家具還不敢漲?在第七屆中國家居業發展高峰論壇上,經濟學博士陸磊指出,中國的家具業目前仍是勞動密集型行業,而國家規劃在未來將實施收入分配機制改革,特別是要提高工薪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這意味著行業競爭力逐步弱化,也就是說家具業仍然依賴低成本勞動力來構筑行業優勢。同時,家居行業是完全競爭性行業,所謂完全競爭往往在單個企業在定價市場上,不具備一定程度的壟斷性,因此中國的家具業不像電信行業或者是石油化工行業,能夠隨著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最終產生品的價格也可以水漲船高。
面對價格問題,聯邦集團常務副總裁周山林也只是很玄地說了兩點:一是持續練好內功,一是在大浪淘沙中不要成為最先倒下的人。“價格不能說漲就漲,只能把水份一擰再擰了。”
痛處二:賣場與品牌商的博弈
本來,家居賣場與品牌商應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但這個關系現時卻顯得格外微妙。原材料漲了,勞動力成本漲了,家居賣場租金自然也跟著上去了,但這卻引起了商家的格外反感。每當紅星美凱龍董事長車建新出席論壇活動,也總免不了被問及“租金”的敏感話題,這次也不例外。車建新則以“繼續提升消費者的居家品位”來回答2011年的展望。
賣場代表:車建新汪林朋
而居然之家總裁汪林朋則一語揭破這層紗:“做賣場的害怕家具企業做大了,家具企業害怕賣場做大了。品牌商一方面想做品牌,一方面又怕賣場做大;賣場一方面想自己成為品牌,但怕賣場內的企業做大。這能成為品牌嗎?不可能的。”
誠然,賣場與品牌商的角力越發較勁。據媒體報道,12月9日,由于不滿昆明國雅建材城一次性大幅度增漲租金,近300家商戶自發集體關門歇業,以示抗議。商戶集體抗議賣場的現象近年越發常見。今年1月,家居賣場領頭人紅星美凱龍的“商戶們”全面爆發,南京、深圳、上海等各地商戶們先后集體關門歇業聲討,在全國引起轟動。對于家居賣場,很多商家都是又愛又恨。家居賣場把品牌資源有效整合,但是昂貴的租金也讓他們吃不消。“這賣場不能不進,但是壓力確實大。”這些難處在商家中可謂不絕于耳。
那么,賣場與品牌商的相互制約何時了?誰才能做得更大?汪林朋認為,爭一時之威風不是可行之法,要做到真正的品牌,要對股東負責任,對消費者負責任,對社會對國家負責任,對員工負責任。“品牌不只是看產值的,品牌要體現一種責任。”
痛處三:模仿與抄襲仍是致命傷
家具行業的模仿與抄襲已不是新鮮話題,只是話題“依舊”,行業面目卻沒有“全非”。山寨仿佛已經成為一種合法現象,大大打擊了企業做品牌的積極性。
“每次做出來的產品都會被抄襲很厲害,這樣很打擊我們的原創,所以怎么愿意花很多精力去做原創呢?”皮阿諾櫥柜董事長馬禮斌在論壇上直言做品牌之難。
到底家具做不做品牌?據一項調查顯示,家居行業品牌非常不規范,品牌與非品牌之間是沒有太多的保證。企業一直致力做品牌,投了大量的廣告,開了很多店面,培訓了很多人,但是眾多普通老百姓只是感覺聽到了品牌,但覺得最終在服務上是沒有太多區別,在一些品質上還有很多爭議。這無疑是給家具人澆了一頭冷水。
馬禮斌指出,現在整個家居行業特別是定制行業,首先缺乏行業規范標準,沒有非常嚴格的行業規范標準,從業人員自然沒有辦法去執行。第二,很多東西都是手工制作,在成本上做企業沒有規模化的優勢,沒有辦法保證品質。第三,在整個物流行業里面,行多物流都是單對單,不是批量的物流,物流存在嚴重的問題。第四,在安裝環節上沒有具體標準,而且很多經銷商承擔了大量的安裝,所以導致整個品牌保證得不到認同的。“所以現在的品牌與非品牌之間,其實沒有太多本質的區別。”
結語:品牌商直言做品牌之難,但市場是需要品牌、呼吁品牌的。正如本次論壇的主題“品牌•責任”,消費者賦予一個品牌的定義,更多是賦予它的一個責任,對品質負責任,對服務負責任。如果從規模上衡量,或許大品牌之路仍然漫長,但如果從消費者口碑上衡量,負責任的企業,就是品牌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