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一消費者花3萬多元買來的名貴“實木”家具,竟是紙殼和發泡劑壓制而成,15日本報報道此事后,引起不少讀者的關注。各種“實木”真假難辨,假洋品牌多如牛毛,是什么造成了家具市場的種種亂象?
實木界定引糾紛 買賣雙方都喊冤
在使用材料上,各家的標注大不相同,有的甚至只標注“實木類”等含糊的字樣。不少消費者發現家具的貓膩后,往往會被商家一句話擋回來:“當初也沒說是純實木的。”
今年年初,浙江省消保委對杭州市實木家具市場的調查中,被抽檢的13件“實木家具”無一為“全實木”。其中就有佛山產品。
記者回訪的過程中,不少家具企業深感無奈。表示一方面需要接受消費者訴求與市場競爭的挑戰,另一方面又必須面對材料供應緊張以及實木材性難以控制的工藝難題。
“有些小作坊的造假技術很高,看上去甚至比真正的實木家具更華麗,花紋也更精致,手感很好,在外行看來與實木相差無幾。”潘陽說,有的消費者以為家具分量足就是真木頭,其實這是嚴重的誤區。
標準制定閉門造車 無企業參與
業內專家認為,實木的話題是由2008版《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業內人俗稱“實木新標準”)引起的。據悉,這個國標實施的爭議主要來自于對“實木家具”的定義,這一標準將“實木家具”定義成“實木類家具”。
定義規定,根據實木用材比例及工藝,實木類家具可分為三類:全實木家具、實木家具和實木貼面家具。在標準推出之前,實木家具一直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并沒有規范的定義。
“從字面上看,沒有任何問題,而在實際的推行過程中,客觀上對行業良性競爭秩序造成了傷害,并且推行了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消費觀。”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一標準從制定到頒布實施,并沒有征詢任何企業的意見,沒有考慮銷售市場的具體情況,更沒有企業參與,屬于“閉門造車”。
也是因此,記者了解到這一《實木新標準》頒布一年后,幾乎半數的中國家具企業甚至都不知道“實木新標準”的存在,反倒是一些中小企業聞風而動,一時間大量的實木品牌涌入市場,實木家具的個性化也逐步被同質化替代。
國標修改又遭變故 何時頒布新標暫不確定
前段時間中國家具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家具協會實木家具委員會秘書長陳寶光透露:這一實行了兩年半的《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即將面臨修改,國標在實踐中面臨一些實際問題,已經到了可以修訂的地步。
然而,中國家具協會理事長朱長嶺昨日又向記者表示,中國家具協會目前并無修改《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國家標準的計劃,對該標準的修改工作尚未提上中國家具協會的相關日程。但中國家具協會將認真考慮業內人士對該標準的建議,在合適的時機通過正常程序對其進行修改,但在標準還未修改前各方還應按照該標準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