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漆剝落的船槳、停住不走的舊式鬧鐘、繪著美人的鐵皮餅干桶、二十年代的留聲機、已經淘汰的小型黑白電視機……這些看似毫無用處的“舊物”如今卻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潮物”,在同質化家裝市場上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DIY改造”+“舊物主義”
租住在老房子中的年輕人,對原有物品進行舊物改造成了他們的樂事。“原來房間里有一個老碗櫥,是很傳統的古舊顏色,后來我就買來環保漆漆成了那種地中海式的淡藍色,整個看上去像故意做舊的感覺。”在一家保險公司任職的小林認為,雖然租住著老房子,生活質量卻不能降低,在不能大修大改的前提下,她樂于進行一些花費少又彰顯品位的“軟裝修”。
對于小林這個 “舊物控”而言,逝去的時光中總有她想要抓住的溫暖。“老物件有一種精致、不肯馬虎的氣質,在裝修房子的時候很想考慮到這方面的元素。”然而隨著舊物市場的日漸衰敗,在市場中“淘寶”已經越來越難。“原本想找一個舊式的三葉電扇,結果去網絡上一看,一個要賣2000多,看來想 ‘修舊如舊’也不是那么容易。”
的確,原本是倡導“低碳”“低預算”“DIY改造”為主的裝修理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商家嗅得商機,開始出售新“舊貨”,或者是一些迷你型帶有舊物元素的“新貨”,這些“仿舊”的家居飾品和“仿古家具”不同,大多集中于七八十年代的物品上,價格也比“仿古家具”更低廉,貼近年輕群體的消費能力。
商家:“看好懷舊青年的消費力”
從四方路到平原路,有兩家小店坐落在一片老房子中,主營的物品有店主自己DIY的舊物、從網絡淘來的新潮擺設、手繪地圖和部分個性服飾。在幾年前,這家店還是像周圍的外貿小店一樣,做一些原單服裝批發。“這幾年明顯外地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雖然數量比不上東部,但生意肯定不能像以前那樣做了。”
店主表示,她十分看好這些年輕人的消費能力,自己也在不斷尋找適合他們口味的物品。前幾年海魂衫賣火過一次后,店主開始尋覓起了具有年代感的舊物擺設,稍加DIY后出售,也受到了歡迎。“只是現在舊物擺設難找,目前浙江那邊開始有工廠做,我還在想能不能從那邊進貨,希望能做得和北京南鑼鼓巷那些小店一樣好。”
記者看到,不僅是懷舊的二手物品價格水漲船高,網絡上還出現DIY工具和材料熱賣的現象,關于“如何翻新五斗櫥”這類的話題,網絡論壇上的討論熱火朝天;一家出售懷舊剪刀、線軸和腳踏式縫紉機的網店可以一天售出幾十件;煤油燈式的桌前燈大受歡迎,更是成為熱賣商品……
除了“懷舊情結”外,這些自稱為樂活族的青年秉承的生活態度是環保、健康,通常“有舊的不用新的”,而他們的收入和消費能力也相對較高,往往樂于購買有創意的懷舊商品。
懷舊,從小眾趣味到大眾審美
當更加追求個性和特色的80后開始成家立業,集體回憶就成了商業營銷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同樣,家具業、裝潢業也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商業價值。
由于年輕人接觸到文化較為多元,懷舊裝修并不完全等同于“新中式”,往往還融入了其他國家的文化特色。例如地中海式以及日式的懷舊裝飾,都在年輕人中市場反響良好。
“幾年前,zakka風格的裝修還可以說是比較前衛、小眾的風格,但是現在呢,淘寶隨便搜搜就有七八萬件商品,有些潮流總會變成大眾審美。”在淘寶出售zakka風格儲物柜的林魚告訴記者,zakka是雜物和舊物混搭的風格,她所售的柜子都是通過一定的工序做舊而成的,非常有年代感。“千萬不要以為收到了舊物哦,五金上的銹跡是做上去的。”
林魚表示,現在她的店有固定的生產商,再也不是前幾年自己拿著圖樣到小工廠里去定做的狀態了,目前做舊家具非常暢銷,尤其是京滬市場的銷量很好,“家里放上幾件有年代感的家具,會讓人覺得很有文化積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