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紅木資源匱乏,一邊是持續擴大的市場需求,饑渴中的中國紅木市場似乎面臨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一些紅木生產國,如印度、老撾、緬甸等國出臺的珍貴木材保護措施,對原材料基本上靠進口的中國紅木市場來說,更是雪上加霜。中國的紅木市場該何去何從?
紅木行業遭遇原料困境
由于精細的做工、考究的工藝、天然的材色以及特有的文化內涵,紅木家具自明清以來,就一直受到人們的珍愛。特別是近幾年來,紅木家具更是備受青睞,其原材料價格也不斷攀升,特別是一些稀有紅木用材,如海南黃花梨、印度小葉紫檀等,其價堪比黃金。
但紅木生長周期長,成材需要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時間。這樣的成長速度遠遠跟不上紅木家具市場的需求。事實上,很多稀有名貴木材逐年遞減已成為事實。且不論海南黃花梨、小葉紫檀,以作為海南黃花梨替代品的越南黃花梨為例,在21 世紀頭兩三年,每年約有2000 ~ 3000 噸材料進入內地市場,2008 年后降至每年不超過200 噸,上等老方料每噸賣到500 萬元。酸枝木在明清硬木家具用材中的地位,歷來僅次于黃花梨和小葉紫檀,如今市場上已難見大料,每噸賣價達15 萬~ 20 萬元。業內統計,目前國內有一萬多家仿古家具企業,若有30%的企業以酸枝木為原料,按每家企業年均耗用50 ~ 100 噸的用量計算,每年需進口15萬~ 30 萬噸,而目前進口量遠遠滿足不了這些企業的需求。
開發新材勢在必行
一些紅木業內專家認為,開發新的原材料對于當下紅木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紅木》國標起草人楊家駒認為,開發和尋找紅木替代樹種是遲早的事。中國家具協會理事長朱長嶺也多次表示,紅木家具的選材標準應該與時俱進,開放標準,紅木家具發展的可持續性就決定了其選材的可持續性。
開發新的原材料,既可以緩解傳統紅木原料供不應求的緊張局面,又可以使傳統紅木資源得到可持續發展。事實上,很多紅木家具生產企業已開始了新的原材料開發,以此來緩解傳統紅木貨源緊缺的現狀。
跟傳統紅木相比,一些新投入使用的木材,木性也很優質。以非洲花梨為例,它的紋理、顏色和硬度,與產自東南亞的傳統名貴木材非常接近,其木質堅硬、散發清香,干燥后更是幾乎不會發生開裂、變形現象;木材本身的條紋和交錯紋理共同構成特殊的美麗花紋,具有較高的裝飾價值。
用材緊張帶來的新變化
隨著紅木市場的發展,一些以前不被看好的紅木用材正逐步被消費者認可,并呈現價格上漲趨勢。如微凹黃檀(俗稱南美紅酸枝),在《紅木》國家標準中歸為紅酸枝木類,早在1996 年就已經進入中國,直到2008 年采用該材料的企業還非常少,當時原材料的價格大約為每噸1.3 萬元左右。但2010 年下半年以來,采用微凹黃檀的企業越來越多,其原木價格也已經漲到了2.3 萬元左右每噸。再如闊葉黃檀(黑酸枝類),隨著市面上黑酸枝家具增多,不少行家預測,三五年之后黑酸枝木的稀缺也許會如今天的海南黃花梨和小葉紫檀。
另外,一些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紅木用材,即并非《紅木》國標范圍的木材,如柚木、樟木、榆木等深色硬木,也慢慢進入紅木家具市場,并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還有從非洲進口的鐵力木以及從巴西進口的草花梨等,都是現今紅木家具市場較普遍的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