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樓市調控政策的不斷深化,樓市成交量日漸萎縮,處于下游的泛家居行業深受影響。近一年來,家居賣場或停轉或倒閉,人工、物流等各項成本飛速上漲,通脹壓力下國內需求抑制……種種因素威脅經銷商的生存與發展。
家具經銷商品牌意識覺醒近半數想更換品牌木制品行業作為泛家居行業的一員,經銷商狀況如何?近期,一項關于泛家居行業經銷商的生存狀況的調查顯示,近三成木制品經銷商欲更換品牌,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想代理中高檔品牌的占五成
從調查數據顯示,希望代理中高檔品牌的經銷商占51%,占總數一半以上,緊跟其后的是欲代理中檔品牌的經銷商,占23%,代理頂級品牌的經銷商比重最小,占2%。這與我國目前的經濟狀況及木制品市場需求相適應。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1980—2010年,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30年增長了12倍,我國家庭大額消費量也從百元級的手表、自行車等,上升到十萬元級的住房。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我國今后的家庭大額消費量級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穩定在十萬元量級。
隨著家庭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主動消費、理性消費意識不斷增強。消費者對于健康、環保的關注度急遽提升,追求更為精致的生活,更注重產品的風格與細節,更傾向于選擇與家裝風格相協調的產品,以提升生活品質。同時,“認牌”購買時代已經來臨,消費者對知名品牌日益重視,導致不少經銷商萌生“舍小求大”的品牌代理觀念。
按照調查的人為劃分,木制品行業包括地板、木皮、木線、木塑、防腐木等細分行業,然而,除地板外,其他木制品行業都屬基礎建材領域,對于終端消費者而言,普遍存在認知度低的特點。這也是不少以零售為主的木制品經銷商欲退出原行業,或更換有品牌號召力的泛家居產品的重要原因。
近半數經銷商欲投資10—20萬換牌
從調查數據顯示,欲投資10—20萬代理新品牌的經銷商占大多數,投資為10萬以下占27%,20—50萬占21%,50萬以上最少,僅為6%。
這是因為,一方面,受樓市調控政策影響,木制品市場萎靡,木制品銷量下滑;另一方面,隨著原材料、人工、物流等各項成本費用的上漲,經銷商支出巨大;另外,在通脹壓力下,消費者更加追求物美價廉的產品,經銷商不得不以價換量讓利消費者。多重壓力下,大多數木制品經銷商利潤被嚴重壓縮,即使想更換品牌也無太多財力支撐而顯得有心無力。
但也可以看到,仍有6%的經銷商欲投資50萬以上更換品牌。實際上,這些經銷商大多數為增加品牌而非更換品牌。這些經銷商大多數實力雄厚,往往代理知名度高的一、二線品牌,在積累了原始資金、贏得了良好口碑后,趁機逆市擴張,加緊搶奪當地或外地市場份額。他們經驗豐富、頭腦靈活,早已完成從經銷商到服務商的轉變,多為生產商的“座上賓”,有望發展成為寡頭經銷商。
中式、現代簡約及歐式風格最受歡迎
經銷商最想代理的品牌風格前三甲是中式、現代簡約和歐式。從國內消費需求來看,70后有改善性裝修需求,80后逐漸步入婚齡,他們是泛家居產品的主力消費群體。
然而,兩大群體的消費特點有所差異。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的消費群體,思想傳統、表達感情含蓄,并且具有一定的經濟能力。中式風格產品往往由實木為材、定位中高端,而歐式風格中的巴洛克風格和洛可可風格則大氣奢華,均符合這個消費群體追求高貴品質生活的需求。出生于上世紀80年代的消費群體,思想活躍、追求個性、樂于接受新鮮事物,比起厚實沉穩的中式風格,現代簡約風格更側重產品多樣性、組合的多功能和靈活性,而歐式風格中的田園風格,頗具浪漫氣息,兩者均能贏得80后的喜愛。
實木、復合材質平分秋色
實木材質和復合材質是經銷商最想代理的產品材質。在人工開鑿痕跡遍布地球的今天,人們越來越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實木制成品在外觀上紋理自然,且綠色環保,因而備受人們喜愛。然而隨著全球木材資源的逐漸短缺,天然木材價格不斷上漲,進而推高了制成品價格。實木制成品現已成為高收入群體及追求品質生活消費群體的首選,普通消費者望而卻步。而復合材質產品則具有物美價廉的優點。復合材質產品價格適中、不易變形、外形色彩變化豐富,且部件結合常采用各種金屬五金件,裝配和拆卸都十分方便。
這種材質要求兩極分化的現象符合我國“兩頭大,中間小”的消費結構。目前我國財富分配“二八”現象明顯,兩成的人口占據了全部財富的八成。雖然日前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但這尚需一個過程。
本調查從代理品牌檔次、投入資金、品牌風格、材質要求四個方面,對近三成木制品經銷商對欲更換品牌的具體要求有進一步了解。調查結果有利于木制品企業了解經銷商需求,在產品定位、產品風格、代理費用等方面進行調整,建立新型生產商經銷商關系,在低迷的市場環境下達成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
高端定位展會受熱捧 大眾化展會趨于平淡
據參觀了廣東三大展回來的業內人士反映,在今年市場普遍冷淡的情況下,深圳家具展人氣卻逆市上揚,經銷商也普遍反映今年效果比往年更好。究竟是因為什么原因呢?而面積更大的廣州展和東莞展卻遭遇了比去年更冷淡的市場反映,這究竟是什么原因?記者采訪了多位業內專家:
媒體記者:深圳展,不一樣。這已經成為業內人士的共識。哪點兒不一樣?一是人氣,到了第三天展場仍然人流如織;二是管理,走到深圳展有了到國外展的感覺;三是品牌,眾多國內區域新品牌集結;四是設計,各廠新研發產品不約而同選擇亮相深圳展;五是宣傳,處處體現出品牌立體化傳播的氣息;六是技術服務,率先開辦電子商務體驗展區,將電子商務引入實務階段;七是規劃,各地產業地產規?;瞥?;八是教育,行業素質教育由廠商向經銷商挺進。
規模的擴大本應折射出欣欣向榮,而廣州展此次表現出的狀態,不得不讓人捏一把汗。外銷的疲軟,勢必讓本身強于出口的廣州展大受影響;橫向參展范圍的擴大,讓展會越發失去其鮮明個性和特征;面積的放大,卻像是有些虛胖和發福的中年人,淡化了斗志和創新的勇氣。至于企業一直以來通過展會呈現新品一說,越來越多的企業反其道而行,只在展會現場展出概念或者極小部分新品,更多的是將意向客戶帶去工廠細細品讀。不得不感嘆這種方式讓展會變得尷尬而又無奈,世界上從未有如此大規模的展會,參展商萬分小心地展示產品——尤其是新品,也就是在中國這片土壤中,成為了所有人心知肚明的行業法則。而與此相對立的是,如果只是投射概念,真的需要如此大的面積么?
不得不說,廣州展的“老本“的確還夠吃上一陣子,而在大型企業越來越調低展會比重的大小,中小企業越來越難從展會中獲得回報,代理商越來越認定參觀展會純粹是一次體力運動——與此同時,企業自身招商活動的策劃、渠道的拓展,乃至當前網絡渠道的不斷放大,如果不認真總結分析傳統展會弊病,不對自身價值實現提煉,塑造自身文化的靈魂,不努力實現實質的突破和創新,那么,“廣州展做大”不過會是曇花一現,甚至有可能,碩大的體量反而成為其最大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