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對家具抽檢結果顯示了20%的不合格率,其中標示不合格就占了15%以上,面對榆木標成黑胡桃、多種材質只標一種、模糊材質等諸多問題,一時間實木家具陷入了“材質門”。與家具一起站在輿論風口浪尖的,還有并行的兩個家具國標。
通過查詢記者發現,針對家具,目前有《木制家具通用技術條件》、《消費品使用說明第6部分家具》兩個國家標準可以參照。其中《消費品使用說明第6部分家具》規定:木家具產品用料的標識,應該寫清楚木家具的各種原輔材料的名稱及其使用部位。按理說,商家并不容易作假,但記者走訪北園路等省城家具市場看到,國標如同虛設,少有商家在合同中注明木質及產地。對于記者的質疑,銷售人員表示,不知道什么國標,廠家就這樣標的。
“目前省城市場上銷量較好實木家具材質主要集中在橡木、水曲柳、檀木和花梨木上。”采訪中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根據材質不同,家具價格差距很大,像普通花梨木較橡木之間有著一倍甚至數倍的價格差。而正是因為木質價格差距,為謀取暴利,低價材質冒充或摻雜制作成了行業內公開的秘密,至于國標,是一個嚴,一個松,像《木制家具通用技術條件》就未對拼接木等做出詳細規定,商家很容易鉆空子。
國標如此,商家如此,消費者根本很難辨別真假實木,日前剛購入新家具的谷女士花1.4萬元,從市區一家家具商場購買了床、衣柜及餐桌3件實木家具,當初購買時,賣方稱該家具為純實木,并簽訂了銷售合同,但當家具送到谷女士家安裝時,卻被發現大部分是密度板,而非實木,谷女士說,從外表看,家具做工精致,歐式風格,十分氣派,但也沒有想到1.4萬元買來的家具不是實木的。
其實,日常生活中,像谷女士這樣不懂家具行情和木材知識的消費者不在少數,大多數都是后來發現家具質量有問題,產生消費糾紛。在一家家具商場內,記者看到一張標價19800元的雙人床,標注材料為實木。記者詢問是什么品種的實木,銷售人員稱是橡木,并一再表示絕對是實木。然而,當記者反復確認是否整張床都是橡木做的時,這名銷售人員不得已透露實情:“只有30%是實木的。”
雖然類似事件一部分在相關媒體和工商部門的介入下,可能最終解決了糾紛,但家具市場上實木家具魚目混珠的現象如不得到有效根治,消費者還是能難辨別真假,這種市場亂象就不可能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