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行業今年的低迷行情讓眾多倍感企業“茫然無措”,尤其是那些抗風險能力弱的中小企業幾乎是掙扎在生死線的邊緣,在這股強大的“寒流”中,倒下的企業不在少數,當著不并不代表家具行業從此就一蹶不振,任何行業在發展、成熟的過程中都會經歷這樣那樣的困難和危機,企業只需懂得如何在危機中看清大形勢、大環境,再順勢而為,也不至于會倒在逆境中。
這里要說的大環境、大形勢表面看跟家具行業似乎沒有直接聯系,其實是息息相關的,任何行業的都不可能孤立存在,總會有上下游的產業鏈,總會處在一定的大經濟環境。如此,我們就暫把家具業微觀具體的形式放一放,來看看大環境、大形勢,或許一些焦頭爛額的家具企業還能從中找到答案,甚至出路。
第一、房地產市場沒有永久的“剛需”
近期,美國房地產市場出現了些許復蘇的曙光,但房地產風險依然被認為是美國經濟復蘇最大的風險之一。自次貸危機以來,房地產市場價格下跌超過 30%,這不僅僅是因為市場泡沫破裂負面效應的短期困擾,更意味著美國人口結構變化對房地產市場需求長期趨勢和購買力的影響正產生深遠影響。
美國房地產市場之所以持續下跌,是因為住房市場的“需求飽和”,而“ 需求飽和”的根本性決定因素是人口總量和人口結構的變化。人口總量變化包括自然增長率與移民增長率對住房需求的影響。人口普查局公布美國人口最新數字為3.08億人。過去十年來美國人口增長9.7%,為1940年以來的最低增幅。從增量上看,美國人口增長主要來自移民及移民的出生率,占增加人口的82%。
而另一方面,人口結構的變化也決定著住房的需求。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老齡化的加速不僅使美國住房總需求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也將對住房需求的結構產生新的影響,那些曾經促進美國住宅市場繁榮的“大戶型”將出現滯銷。
看來房地產市場所謂的 “剛需”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概念,人口紅利更不是永久性的增長因素,人口結構影響房地產需求進而影響房地產走勢似乎是一個逃不出的 “鐵律”。數據顯示,全球人口的年齡結構將發生巨大變化青年人口的增長率放緩,老年人口的增長速度驚人。到2050年全球老齡人口將達到現在的 3倍,為15億人。
按聯合國數據推測,我國的人口紅利將在2025年下降到全球平均水平。而去年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勞動人口比重十年來首次下降。種種跡象表明,中國人口結構改變的時間節點正在加速到來。人口結構的變化將會改變房地產市場的供給需求結構。預計中國人口增速將在2015年后進入下降通道,到2020年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2.5億人,這個時間段也將是中國房地產供需結構出現拐點的重要時間窗口。
第二、城市化大潮不可阻擋
很多人集聚在一個相對狹小的地理空間里,一旦達到某個人口密度的標準,此地便被命名為“城市”。放長了眼光來打量,這個變化趨勢在全球范圍內迄今依然有增無減,“城市化”大潮不可阻擋。為什么普天之下,人都喜歡往城市里湊?,經濟上的動力看起來直截了當——城市創造更高的收入。
大東京的人口聚集程度早就令人印象深刻,在僅占全日本4%面積的空間里聚集了25%的人口。不過,這個全球第一大城市的經濟聚集程度更甚:該年度東京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7.2萬美元,高出日本全國平均值的67.4%。這樣算下來,大東京一個地方就占日本總產出的40%。其他大城市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據2004年的統計; 多倫多人口占13%,經濟占14.4%;倫敦人口占英國人口11.8%,經濟占13.3%;紐約市占美國人口 2.3%,經濟占3.5%。
全球范圍的證據卻表明,人的經濟活動所包含的邏輯就是在流動中聚集,然后再流動、再聚集,直至人口、經濟和財富在地理上集中到一個個面積奇小的地方去。這正是“城市化”本來的含義。經濟密度高于人口密度,必定吸引更多的人口聚集。可是人口聚多了,經濟密度是不是一定還可以提升?不見得。2004年韓國首都的人口占全國的21%,但經濟(GDP)僅占20.7%。此前多年的報道說,首爾像個黑洞一樣吸取著全國的資源,甚至鬧得釜山那樣的城市也出現了“負增長”。
人口聚集推進經濟聚集,反過來再刺激人口聚集,這就是城市化的動態進程。我們只能說,迄今為止,全球范圍的城市化依然沒有停步的跡象。當一些城市停滯、衰亡時,另一些城市生機勃勃地興起;一個時期城市化止步不前,另一個時期,城市化又欲罷不能。我們能夠抓得住的,惟有一個關節點,這就是經濟聚集是不是高于人口聚集。如果環境的、技術的、制度的和觀念的條件能夠維系經濟聚集超越人口聚集,我們就有把握推斷城市化必將繼續。反之,經濟地理就將重新“變平”。中國的特色在于,人口聚集久久得不到更強有力的經濟聚集的召喚和刺激,從而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不曾給城市化以應有的推動。
第三、實體經濟為何這么困難?
2011年年中以來,各界開始關注實體經濟的困難,而伴隨著今年一季度GDP增速降到8.1%,實體經濟困難的問題越來越被人關注。外部經濟復蘇乏力,歐洲也還面臨債務危機,但是畢竟外部經濟在復蘇中的情況下發生的企業經營困難。因此,外需不足、外部原因不應該是這次實體經濟困難的主要原因。大致來說,這些因素及其影響實體經濟的機制是:
其一,稅費高昂,上游產品壟斷高價,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
其二,高房價對實體經濟的傷害。高房價對實體經濟的傷害來自兩個方面:首先,資產泡沫化過程中,實體經濟的收益率是不可能趕上資產市場上的收益率的。這樣,實體經濟領域就會發生資金倒抽效應。其次,高房價還直接推高企業經營成本。
其三,通貨膨脹和人民幣升值雙重擠占出口企業利潤空間。人民幣對外升值,以本幣結算,銷售價已經降低。更要命的是,人民幣還對內貶值,勞動力、原材料價格上升,出口行業的利潤空間受到極大擠壓。
其四,金融制度缺陷,企業融資成本過高。國家規定的貸款基準利率是6%,可以上下浮動2個基點。但實際上,企業不僅要承擔6-8%的貸款利率,同時還要承擔7%的貼現率,再加上其他的融資成本支出,企業的實際融資成本大約就在16-18%。不僅如此,廣大中小企業還很難從銀行獲得融資。
其五,產業結構要跟著調整,但是產業結構越是高級,越是對產權界定、法治保障提出更高的要求;產業結構高級化還要求更高的人力資本,但是我們的教育跟上了沒有?特別是職業技術教育跟上了沒有?應該說沒有跟上,問題很大。
綜上三點,看完了你還敢說這跟家具行業一點關系沒有么?或許你已經從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對于企業未來的發展之路已經了然于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