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業成功實施的“以舊換新”刺激消費政策,在傳言半年后有望正式在7月1日被北京家具業“接棒”。國家商務部也高調表態,支持地方進行試點,若效果明顯,可能在全國推廣。
按照好事者的理論推算,家具業以舊換新政策若于今年9月底前推廣至2015年結束,可累計直接拉動近4000億元的家具消費。這對于眼下因樓市調控持續低迷頹勢的家居家具市場是莫大的振奮。
但顯然,政策的落地并不代表一定富有實效。內需拉動恰恰一直是習慣用投資、出口刺激方式慣性操作的中國政府部門的短板。此前,在流通領域政策實施上已有不少尷尬先例。
對于此次的家具以舊換新而言,如中國商報此前一直關注和報道的,落地后能否有實效的關鍵點有三個:如何補貼,如何回收,如何處理。
但看似簡單的流程卻至今未獲得官方圓滿的解答。
補貼程度關系到消費者能否得到實惠,進而能否刺激起消費欲望,切實拉動理論上上千億的家具內需市場。目前,擺上最早試點的北京市商務委辦公桌討論的兩套備選方案,一是賣場不回收家具,只是發放補貼券;另一方案為,賣場負責回收舊家具,并進行相關處理。
顯見,無論哪一種方案,都必然涉及到對舊家具進行“補貼”的問題。國家政策性的“補貼”貼多少?怎么貼?如何量化管控?在商品沒有“明碼實價”之前都成了空談。
而“明碼實價”對于目前價格體系有些混亂、中小企業居多、尚不成熟的家居家具行業來說還是一個難題,牽涉整個家居賣場價格管理體系的調整和變革。更深層次看,這意味著家具業的轉型升級和模式的變革。這和標準化、規范化、透明化的家電業價格體系差距懸殊。
其次,就是回收的難題。按一些舊貨回收商的經驗,現在的家具基本上都是用密度板制成,只要一拆散,就失去使用價值。而一般的老家具則根本不值錢,回收中人工物流、裝卸、倉儲費用可能大于老家具收購費用本身,若是賣場方承擔則不僅對于回收、分類、拆解等舊家具回收處理業務不專業,也必然會“吃力不討好”的白做功。外包第三方專業舊貨回收商,則是樁明顯的賠本買賣。
其三,處理的專業性增加了家具回收的難度。按照家具業人士的普遍觀點,目前舊家具含大量污染材料和化學制劑,二次加工利用需要經除污、去缺、修補等專業處理才可加以利用,否則只會造成環境污染,而目前社會上最缺乏專業的舊家具拆解加工處理廠。
顯然,政府的補貼應更多著眼于消費后端的回收處理環節,而非僅僅在前端消費上做出補貼。不過,后端回收處理環節關系到整個循環經濟和低碳生活的發展程度,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短時間內可急速推進的。
由此看來,打著國家刺激消費政策的家具業以舊換新,最讓人擔心的是后續的回收處理成為環境污染的隱患,只做成了家居賣場九五折或者九折促銷的“噱頭”。
如此大費周折地考察、討論直至最終出臺的刺激政策將成為事實上的“雞肋”,無論對于消費者還是賣場商、品牌商而言,只是以“以舊換新”的名義換取一個九折的促銷,掏的還是納稅人的腰包,還不如實實在在與商家議價來得省心。如此可見,家具業滿心期待的4000億元的消費市場目標將成為遙不可及的“水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