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北京市商務委在2012年全市商務委工作會議提出“在家電以舊換新結束后,今年將探索開展家具‘以舊換新’”后,各方對這項工作抱有極大希望,以至北京股民陳先生先后買了三只家具概念的股票等待上漲。但先別說這些家具股票能不能上漲,就是在一線開展著家具“以舊換新”的那些大賣場都不知道能不能在實踐中突破幾個關鍵瓶頸。
物流和倉儲成本高得驚人
居然之家是這項工作的示范企業,曾引來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的考察。此前,他們也推出了“回收舊家具按新產品成交額5%予以現金返還”的補貼方式。雖然銷售額大增,但困難也超乎想象。該賣場原設想如果回收量大,可開一個二手家具交易市場,讓舊家具發揮余熱。但沒想到在操作過程中,大部分回收的家具破爛不堪,根本無法再次銷售。眼見回收倉庫被填滿,主管人員只好東托西托,請人幫忙免費將這些破家具清走。
去年底就參與家具“以舊換新”的集美家居更加尷尬,原本這家企業與二手商合作,上門為舊家具估值,然后按3倍價格發放消費券,為消費者以舊換新。但這種模式在實踐中根本難以為繼。集美副總裁沈耀俊坦陳:“物流和倉儲成本比想象得要高很多,后來我們只有一邊投資買貨車、配司機、招工人,在公司內部建立新的支持體系;另一邊自己承擔垃圾處理的費用。光這兩項,集美一年的花費需要至少1000萬元”。
這兩家企業經歷的尷尬,顯然是未來北京推行家具“以舊換新”無法回避的難題。北京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家具“以舊換新”有可能會延續家電的政策思路,聯合幾家規模較大的零售賣場,將幾大類常用家具作為“以舊換新”品類,按新產品成交額百分比進行補貼,并設置上限。企業“倒貼”引尷尬
但業內人士認為,這種直補辦法固然可以擴大內需、刺激消費,但回收的家具若無法二次銷售,無法無害化處理,將會給企業帶來“倒貼”的尷尬,因為分類后的舊家具無論是送到二手市場還是再加工企業,都必須產生一筆不菲的費用。因此建議政府方面最好能建立一個回收的運送體系。這項工作投資大、協調性要求高,光靠企業力量是難以完成的。
中國林業科學院木業研究所木材加工首席專家于文吉表示,從技術角度來說,木質廢舊家具進行再利用是可以做到的。比如說,板材保存比較好的家具除去五金、塑料配件后,經除污、去缺、修補等處理后可采用以大改小、以厚改薄的方式改制;實木家具中的木材可以作為沙發等家具的內部支撐材料,也可制拼成桌椅的主要受力部件。即使無法將這些板材利用,還可通過粉碎后重新制成人造板,再循環運用到家具生產中。
政府應出臺實際的支持政策
“假如以上方式都無法處理,就粉碎后賣給熱電廠作燃料使用。”國家木材節約中心行業管理辦公室主任陶以明也表示應把處理的眼光放得更寬些。在采訪中,大部分專家認為,在集中回收中,政府應該多給企業創造條件。
據了解,廢舊家具的再利用問題不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主要是成本過高的問題,若缺少政府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家具以原料形式實現循環很難成為現實。據了解,國內對廢舊家具進行再加工利用的企業非常少,北京以及周邊地區更是屈指可數,舊家具要進入再利用環節,缺少實際的承接點。
中國家具協會理事長朱長嶺表示,國內幾乎沒有成熟的回收舊家具企業,即便有,也集中在北京、上海幾座大城市。他還指出,按照家具木材的性質來分類,需要有專門的處理機器、運輸和倉儲等,還要考慮到防火,一旦某個環節沒能把握好,就會出現庫管安全、環境污染等問題。
正因為難題很多,北京市商務委服務交易處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該項工作仍處于上報階段,即便開展,也是在部分區域做試點。不過記者從北京家具行業獲悉,近幾年北京家具業平均增速為20%~25%,即使是受房地產調控影響,2011年北京市場家具銷售額增速也在15%左右,達到了280億元。正是這280億元,給家具企業帶來很多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