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業內人士看來,當前東方家園等家居建材商場的全國性門店倒閉是必然的。
“中國家居建材賣場已經連續很多年始終保持一個姿勢——加速擴張。”北京市場協會家居市場分會秘書長劉晨說,家居建材行業曾十多年維持20%-30%的年增長率不變,即便在金融危機之后仍一度自詡為“朝陽行業”,家居賣場也從未停止過“膨脹”。
來自中國家具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按行業標準1萬平方米年銷售1億元來計算,2011年家具建材行業實現年銷售額約2000億元。也就是說,2000萬平方米的賣場面積就能夠滿足市場需求,而目前國內家居賣場的總面積已超過5000萬平方米,如果未來行業的走勢不發生變化,有超過50%的賣場面積屬于絕對過剩。
以杭州地區為例,2010年末,杭州家居賣場的面積就達到了112萬平方米,“平均兩個人要養活一個平方米的賣場。”而在主城九區700萬人口的重慶,目前擁有家居賣場近300萬平方米,而上海的家居建材銷售面積則超過340萬平方米。
如此過剩的賣場直接導致的是業績虧損。在常州,包括戴勝木門的經銷商告訴記者,過去一年來,在紅星美凱龍能賺到錢的商戶已幾乎沒有。但為何每次紅星美凱龍這種新擴張的商場總能贏來商戶的“買單”呢?
“家居建材賣場已是一種畸形的生態模式。”出走常州飛龍紅星美凱龍商場的一位不愿具名的瓷磚企業經銷商如是說。
該經銷商告訴記者,2008年前后,不只是北京,全國都開出很多家居建材賣場,它們既招生產商,也招經銷商。一部分企業意識到其中的風險,陸續撤了出來。目前,大多數生產商都不在商場里經營,而是將產品交給經銷商代理。
但普遍的多數中小經銷商卻成為兩難的受害者。據介紹,國內家居建材賣場的商業模式主要為收取房租和管理費,比如居然之家,租金部分根據鋪位位置固定收取,而管理費則是按照該門店的銷售額收取一定比例,通常是一個點,但在銷售高峰5月和10月為兩個點。與進駐的經銷商相比,商場方往往處于強勢地位,收入能夠“旱澇保收”。
“每個門店有一個老板,整個商場又有一個老板,商場的老板希望經銷商互相爭奪地盤,提高租金收入;而經銷商想著拉攏客戶,發起價格戰。所以,這兩者并不是一個利益共同體。”
一般而言,家居建材企業大部分為小微企業,但在國內卻參差不齊,數量繁多,由此想求發展的小微企業都希望能進入大型家居建材賣場做品牌形象。 “賣不賣得動另說,品牌形象是首位。品牌起來了,價格利潤就能提升。”戴勝木門經銷商陳曉江告訴記者,但原本幾家賣場就夠了,幾年間卻多出幾倍,數量一多,一個品牌不僅需要下設多個代理,原本說好大家都做10個點的利潤,但常常因為商場突然搞活動,只做5個點,再來一家,直接拉低至3個點。賣場之間的惡性競爭就讓品牌經銷商的虧損持續拉大。
“市場行情不錯的時候,還能通過活動促銷量勉強支撐,但隨著越來越多新店業績都不好,整個虧損就入不敷。但對于家居建材賣場而言,做大規模就能擁有話語權,坐收高租金。“此前比如紅星美凱龍還會用心思在如何提高門店銷售上,但近年來就只剩下開新店了。”一位經銷商抱怨。
陳曉江透露,比如在紅星美凱龍,不少品牌供應商還與賣場簽有戰略合作協議,需要跟隨其擴張的腳步“南征北戰”。只要一有新賣場開出,該品牌就必須入駐。而“變態”之處在于,如果這家供應商拒絕進入某家賣場犄角旮旯的攤位,那么,它也就不能獲得另一家商場“又紅又正”的門店。
而誠如陳曉江所言,對于家居建材賣場的“綁架”,好多商家卻是“敢怒不敢言”,主要是為了確保全國其他門店體系的生意。中國建筑材料流通協會會長孟國強也告訴記者,家居建材大賣場近年來的無序擴張,使得經銷商已經跟不上大賣場的速度,大企業之間相互惡性競爭。
實際上,在惡性競爭下,外資巨頭百安居在中國已經連續6年虧損。3年前開始席卷百安居的關店潮至今仍未停止。去年年初,百安居關閉南京一家店面后,百安居中國店面數量由巔峰時的63家縮減至40家。
但外資連連退縮,紅星、居然等本土家居建材商卻越發攻勢迅猛。孟國強表示,國內大型品牌賣場不可能看不到這其中的問題,但一方面,他們超預期強烈,認為自己可以擠掉別人。另一方面,也有儲地的計劃,他們可以在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中,便宜地拿到土地。而最主因在于以門店規模數支撐實現上市計劃。 “家居建材商場本身虧損,但是可以從資本市場獲利。”
而由此產生的問題是,家居賣場和經銷商的矛盾幾乎每年都在全國各地頻繁上演,粗放式的運營管理使得企業與商戶之間的糾紛越來越多,合作多年的商戶不堪承受日益高漲的租金而被迫撤離商場。
“以規模的粗淺方式沖擊資本市場,即使成功,那么壽命也肯定是短暫的。”業內人士表示,東方家園的例子已經警示行業,家居建材市場的盲目擴張和上游產能過剩已使得賣場供求關系嚴重失衡。尤其是在當前產業上游的房地產經歷“寒冬”之時,若國內建材家居商場繼續無節制地擴張發展,恐將整個行業引入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