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精益生產、敏捷制造、大規模定制模式的比較與選擇
對于不同的生產方式,我們必須認識到它們各自概念的產生于不同的年代。最初的柔性制造系統(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FMS)是針對生產流水線的剛性化而提出的,生產柔性是根據企業的生產運作情況而定,零部件譜、工裝、刀具都需要提前很長時間計劃,是在規定計劃內的柔性?,F在看當時的柔性是有限的。隨著計算機應用于制造領域,基于計算機程序化、控制和決策的基礎上,并對零部件的柔性化進行考查,制造業向計算機集成制造(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CIM)方向發展,也相應帶來投資大、回報小的問題,發達國家開始進行反思。進入80年代,在信息技術的發展下,制造業實施了精益生產方式,它從設備、組織結構、人工管理等模式進行生產方式改造,這時的生產模式注入了現代管理思想。90年代開始,由于市場的驅動,客戶對產品提出個性化的要求,出現了小批量、多品種等概念。要求生產方式從大批量轉向小批量,成本如何控制到接近大批量?原材料的小批量如何投入問題等等,從制造資源計劃(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MRP Ⅱ)到ERP等管理軟件開始提供解決用大批量生產的時間和成本進行個性化產品的生產問題,努力實現市場需求的定制化,企業需求的大批量化,大規模定制成為了21世紀離散型制造業發展方向之一。在國外研究先進制造模式的論述中,有“大規模定制是精益生產的最高形式”;“敏捷制造是大規模定制的最高形式”之說法。筆者認為,從采用先進制造技術和資源優化配置的程度來看,是大規模定制高于精益生產,而敏捷制造則更高于大規模定制。
3.1 “客戶化”程度比較與選擇
從“客戶化”的視角看,精益生產是著眼于從大批大量(即大規模)生產轉向多品種小批量生產;大規模定制著眼于轉向個性化定制;而敏捷制造則強調了對任意批量和多種批量混排都能適應的變批量生產和個性化定制生產。
我們知道,大量生產(單一品種或幾個品種的大規模生產)、批量生產(包括大、中、小批量)和單件生產,是品種、數量和專業化程度各不相同的三種基本生產類型。隨著品種的增多和批量的減少,市場的多樣化程度就變得越高。市場的多樣化,雖然增加了顧客的選擇程度,但與個性化定制相比,仍是有很大差別的。前者是生產者通過市場調查后,以“訂單”貨自由選購的方式向客戶或消費者提供一種選擇;而后者是生產者與消費者通過“一對一”的形式充分溝通后,以“定單”方式實現的供求雙方都認可的一種選擇。所以前者可以根據“訂單”,也可以根據預測組織生產,而后者必須依據“定單”的具體要求來組織生產。前者會因預測不準而出現“庫存”,后者則一定是“有主的”。再看以上三種制造模式:精益生產按“訂單”組織生產,大規模定制按“定單”組織生產,敏捷制造則按“訂單”或“定單”組織生產(當然都不是絕對的)。它們都不再按預測組織生產?,F在,我們的家具企業,為適應市場已發生的變化,不得不既按訂單,又按定單組織生產;為確保湊足“經濟批量”(因生產模式未變),還得按預測組織生產,而生產效率和成本控制則大不如前。我們通過這樣的比較,希望能向企業提供某種有益的思考。
3.2 “柔性化”程度比較與選擇
“從“柔性化”的視角看,柔性包含批量柔性、生產柔性、混合率柔性和配送柔性四個方面,精益生產、大規模定制和敏捷制造三種模式都強調要實現生產的“柔性化”。精益生產強調多能工的培養,用小型單臺設備,創造靈活的工作場所;還十分重視改進操作方法和革新設備,以縮短作業轉換時間。這是一種以最小投入并充分挖掘人的智能來達到“柔性化”的做法。它也是大規模定制所提倡的。但它難以應付定單的靈活插入和對定單即時修改的要求,這是精益生產中看板管理所實行拉式生產的必然結果。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更先進的“柔性生產單元”和“柔性生產系統”也在不斷被采用。而敏捷制造的柔性,則是一種“超柔性”,因為一般的“柔性”是指設備、工藝或是一條生產線的可靈活、快速調整,而敏捷制造的“柔性”,是著眼于全球制造資源的快速重組,并借助計算機網絡來實現的,被稱為“光速重組”。大規模定制的柔性制造不是傳統的以數控機床和加工中心為基礎,適應多品種、中小批量生產的制造系統。它考慮了定單隨機到達、品種多樣和不同交貨期的市場狀況,柔性化被賦予了“靈捷”的、計算機控制和管理的內容,相對于敏捷制造又強調了成本的要求。對柔性度的度量,還可以作兩點補充。第一,生產線的柔性不在于最大化的采用自動化技術。第二,從一個制造單元(亦稱生產單元或工作中心)的柔性度來看,是由其適應變化的批量數和變化所需時間的調整數來確定的。如能達到“批量為1,調整為0”的程度(即所加工的對象每次都不同,但都能按同一生產節拍通過,不需要增加調整時間),此時該制造單元的柔性度可確定為100%。
3.3 時間的比較
從“敏捷制造”的視角看,精益生產采用“拉式生產”、“一個流”等方式以及千方百計縮短作業準備時間和生產過程時間的方法來實現“不浪費時間”的生產。精益生產的推行者稱,其產品的開發時間和生產周期都要比大規模生產少一半。它強化的還是批量生產的方法。大規模定制十分重視“基于時間的競爭”,強調靈活性和快捷反應能力。大規模定制還十分重視采用標準化、模塊化的設計來提高產品制造的敏捷性。敏捷制造則更強調采用領先的技術手段來實現敏捷制造。例如美國汽車公司(USM)提供采用AM到2006年實現后,可承諾每輛按用戶要求定制的汽車,從定單生效起三天內交貨。
3.4 “信息化”程度比較與選擇
從“信息化”的視角看,信息化是一種新手段,也是一種非物質型的新資源。三種模式都十分重視采用這種新手段、新資源。但從對個性化(客戶化)產品的追求來看,從精益生產、大規模定制到敏捷制造是一個比一個高。個性化的程度越高,產品變化就越大,信息量也就越大。所以,三者在信息化的規模和級別上,也是一個比一個大,一個比一個高。
3.5 “標準化”程度比較與選擇
從“標準化”的視角看,廣義的標準化包括標準化、系列化、通用化和在標準化基礎上的模塊化。標準化也是一種手段,而且是一種“古老”的手段,所以三者均十分重視它的應用。但從某種意義上講,精益生產強調的是“以最小的浪費、最低的成本和最可靠的質量去實現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大規模定制強調的是“以大規模生產的速度和效益,大規模地定制產品”;而敏捷制造則強調“能為每一個用戶快速定制產品”。所以,三者在標準化的實施中各有側重。
3.6 組織結構的比較與選擇
從組織結構的視角看,精益生產中組織結構是靜態的,只在企業內部,特別是生產層面進行,是從下向上的戰術驅動。敏捷制造是考察資源優化配置,具有快速動態反應的生產能力,并且是通過企業動態聯盟實現的,打破了只在企業內部組織生產的約束,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戰略驅動。大規模定制的組織結構是動態的,它既可以在企業內部一條生產線上組織生產,也可以即時動態地在企業內部或外部重組生產系統,它的目的是減少時間和降低成本,實現產品個性定制的大規?;a。以上的比較,并不全面,只是為了開拓思路。還應指出,這三種模式是可以相互借鑒,共同發展的。
從時間坐標看,精益生產是從過去走來;大規模定制則是從當前出發;而敏捷制造則更著眼于未來。所以說,有比較才有借鑒,才有選擇,我們更傾向于建議國內家具制造業從大規模定制進入。“因為即使在日本實行準時生產的企業中,絕對拉式生產的方式也是不存在的,總會引入一些傳統推式生產的內容,”而且國內不少企業已經涉足含有推式生產成分的MRP Ⅱ軟件。大規模定制不僅是面向當前的市場,它還有個特點是具有很大的寬容度。因為大規模定制采用推拉結合生產方式,其推拉“分離點”可以根據產品和市場的不同,從未端向前任意設置,從而可以隨時調整定制的程度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