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被增長”和銀行理財產品之間有何邏輯關系?
記者調查發現,4月份以來,中國出口數據尤其是內地對香港出口“坐火箭”的背后不只是企業的個體行為。通過一些銀行的運作,本為方便企業進出口業務的貿易融資工具異化成了跨境資金的套利工具,即在銀行的“穿針引線”之下,企業通過偽造出口貨單獲得大量的境外貸款,在稍縱即逝的時間窗口捕捉利率差和匯率差。
本報記者采訪多名銀行業務經理發現,圍繞幣種、匯率、利率和資金來源四個要素,這類業務已經衍生出了紛繁復雜的套利產品,而這在深圳銀行業已是公開的秘密。
正規途徑下,企業要獲得這類融資貸款需要資金抵押,但在現實操作中為了增加收益被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所取代。
由于企業的收益取決于貿易額的多少,因此這一套利工具的存在也增加了前者偽造出口的利益驅動。而在這條利益鏈上,銀行的收益可能比企業更多。
本報記者獨家獲取的一份由央行廣州分行和國家外管局廣東分局4月底下發的加急通知顯示,已經對這類投機產品予以明確叫停。
貿易融資“變異”
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出口同比增長14.7%,高于上月的10.0%。前4個月,內地與香港雙邊貿易增長66%。而在3月份,內地對香港出口則增長了92.9%,創造了1995年3月以來的最高增速。
此前,本報刊登《深圳保稅區貨物“兜圈游”:日賺匯率差200萬》、《80次“出口”如何套取海量熱錢》、《熱錢再溯源:借道銀行產品潛入》等文剖析出口“亮麗”數據背后的疑云。
事實上,從高層到地方海關和外貿系統已經開始關注并部署嚴查廣深等地“登峰造極”的對港貿易數據。
本報記者了解到,2011年,廣東曾發現一些加工貿易企業利用銀行遠期貿易融資或理財產品套利,即通過資金跨境滾動運作賺取境內利差和匯差。當時,央行廣州分行和國家外管局廣東分局曾通過約談等方式加強了監管。
但這類投機金融產品今年一季度再度躁動起來。一個可以佐證的數據是,今年初,深圳地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集成電路貨物貿易大幅增長。
王偉(化名)是某國有大行深圳分行的對公業務經理,他稱,此前這類套利操作已經成為自己的一項日常業務。
值得關注的是,類似的投機行為披著貿易融資的外衣。在推動中資企業“走出去”和人民幣國際化的大背景下,不少商業銀行都推出了針對進出口企業的貿易融資產品。即銀行為進出口商提供的與進出口貿易結算相關的短期融資或信用便利。
“最初的貿易融資產品都是一些比較基礎和規范的業務。”王偉舉例說,深圳一家做貿易的A公司有一筆100萬美元的款項要付給境外的B公司,正常情況是直接通過銀行支付。
然而,如果出現額外利潤空間,比如當境內的美元存款利率高于境外美元的貸款利率時,A公司便可以和境內銀行合作,將原本需支付給B公司的錢存在境內銀行,而通過向境外銀行貸款的方式支付貨款。
這樣操作的流程是,A公司做存單質押,由境內銀行向境外銀行開出保函(一種類似于書面信用擔保的憑證),后者提供貸款給A公司,由此完成給B公司的100萬美元。
于是,一項正規的融資業務在利益的驅動下開始“變異”。
“當一年后存款和貸款都到期時,A公司就可以額外獲得一個美元利差的收益。而對于銀行而言,不僅做了一筆一年期的美元存款,還可以從A公司獲得的利差收益中提取部分利潤作為中間業務收入。”王偉說。
“這是最原始、最簡單的套利模式。”他告訴本報記者,這類套利業務的核心在于圍繞幣種、匯率、利率和資金來源四個要素,唯一的設計原則就是獲取最大的套利空間。
銀行無本生意
王偉稱,受匯率以及境外利率市場波動的影響,這類貿易融資套利的“窗口期”不是隨時都有。近期做得最多的就是跨境人民幣的套利,今年2、3月份,利差最高可達2%。
這給一季度部分地區出口數據開始“沖高”提供了間接注腳。
據本報記者了解,目前在香港地區人民幣貸款年利率一般在3.5%左右、美元是2.19%,而內地五大行一年期存款利率是3.25%。一般中小銀行存款利率則在3.3%左右。2%的利差從何而來?
為了增大套利空間,這條貿易套利操作鏈上掛鉤了理財產品。
“境內銀行一般保本型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最高可以做到5%左右,以購買的理財產品做質押來替代原本的定期存款質押,利差起碼可以做到1.5%。”某股份行深圳分行對公業務經理稱。
以貿易融資中的應收賬款融資為例,A企業出口了一批價值100萬元的貨物,但境外的B企業需要三個月后才付款,那么為了補充流動性,A企業可以用應收賬款做抵押,由境內銀行開具保函,境外銀行放出貸款代替B企業支付給A企業貨款。
根據上述某股份行業務經理透露,企業可以通過購買100萬元的理財產品來替代存款質押,由此獲得的境外貸款不但可以享受相對更低的貸款成本,而且可以用來再次購買理財產品。
他告訴本報記者,這種產品操作周期通常需要2~3天,最快一天一個來回。
假如一次1億元的抵押可以從香港貸出1億元,年化收益率就可以達到1.5%即150萬元。這還不算滾動操作,上述某股份行業務經理說:“理想的情況下,一個億的資金,5個工作日可以做到5次,一個月便可以做到20多億的業務。”
此外,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銀行還可以操作美元貸款以增加匯差的套利。
但這樣滾動操作的前提是企業有足夠多的出口業務,因為報關單是銀行開具保函必需的憑證。于是,有企業便通過偽造出口來增加套利本金。
在這條貿易融資套利的鏈條中,如果說企業是以本金博收益,銀行則是做了“無本的買賣”。
據王偉稱,這類貿易融資套利企業會事先和銀行談好收益分成的比例,企業至少要拿到30bp(基點)~50bp(0.3%~0.5%)的收益,而銀行的收益通常約為80bp~100bp(0.8%~1%)。
“因為境外貸款的銀行通常是由境內銀行來聯系,如果境內銀行能找到更便宜的資金,銀行便可以獲取更高的利潤。行情好的時候,銀行和企業的分成比例可以做到2∶1。”他表示。
王偉告訴記者,因為企業交納了100%的保證金,這類貿易融資業務對于銀行而言基本沒有風險。除了套利獲取的收益,這類業務還可以帶來大額存款以及其他中間業務收入。比如,當企業購買的高收益理財產品是“非保本型”時,企業會再向銀行購買一份“保險”。
但這種套利模式除了受到“窗口期”的限制外,還取決于銀行是否有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因為一旦收益過低也就不存在“套利”空間。
監管層叫停
事實上,掛鉤理財產品的貿易融資套利業務早在多年前便引起了監管層關注。
本報記者獲得的上述由央行廣州分行、國家外管局廣東省分局聯合下發的通知,要求加強對跨境貿易結算業務的監管。
通知要求各銀行暫停辦理集成電路等貨物進出口貿易90天以上遠期貿易融資、進口保付業務以及相關組合理財產品銷售;同時暫停為包括在特殊監管區物流的企業開立跨境人民幣融資性保函。
這個明確的政策信號亦打到了一些造假企業的痛處。海關特殊監管區即包括保稅區。本報不久前的報道顯示,造假企業通過保稅區“兜圈游”,就可以日賺匯率差200萬元。
央行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我國新增外匯占款高達1.5萬億元,遠超過2012年4946億元的金額,創出歷史紀錄。在中國內地對資本項目實行管制的背景下,海外套利資金進入內地的一大通道就是貿易。
招商證券在近期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香港和內地之間存在的套利機會是導致出口數據增高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