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受豐厚利潤的吸引,不少人蜂擁而上干起了板式家具;十五年后,板式家具成為一個重要的家居門類堅守在各大賣場的主流位置。這十五年的時間,板式 家具行業經歷了從興起到發展、再到繁榮的風光巨變,如今卻因為生產門檻低、產品同質化嚴重、利潤微薄而面臨發展瓶頸,下一步怎么發展成為眾多板式家具企業不得不思考的課題。
行業初興群雄崛起
1995年前后,在傳統的實木框式家具占主流之時,有一批家具企業較早的開始專業生產現代風格的板式家具。當時的企業無論是從南到北其板式生產設備、主要原材料、五金配件都要依賴進口,真正摸著其中門道并能持續辦廠的企業實屬鳳毛麟角。正式由于行業初興,品牌較少,市場供不應求,最早一批做板式家 具的企業都取得了豐碩的效益。
有了第一批成功的探路人,后期效仿的企業便絡繹不絕。一位業內人士薛先生透露:“97、98年的時候,光明、華鶴等一些品牌就來找我們尋求合作,希 望我們做他們的代工。他們參觀了工廠、考察了技術,后來因為一些具體事項沒有談妥,就不了了之了。但是事實證明他們是來投石問路的,不久新產品就上市 了。”
讓這些企業迫不及待生產板式家具的直接原因是賺錢快、利潤豐厚。薛先生告訴記者,當初他在玉泉營東方家園家具廣場的一個店面單月的銷售額就能超過 100萬。十年前的100萬絕對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可見企業從中獲得的利潤也十分可觀。正因為如此,板式家具企業的隊伍逐年壯大,在上世紀90年代 末、本世紀初達到鼎盛時期。
競爭激烈利潤微薄
在板式家具發展的大浪潮中堅持下來的便成為了行業中的品牌。如今在各大賣場,光是北方的板式家具品牌就有十幾家,加上南方的一些品牌足足超過了二十家,占據了家具展廳的絕大部分位置。
與十幾年前相比,整個板式家具生產行業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轉變:板式家具生產技術日趨成熟,市場已由賣方市場轉到買方市場,生產的主要原材料大都已國 產化,且生產透明、利潤減少。如果說十五年前發展結果是國內家具把一些洋家具趕出中國市場,那么今天的競爭就是一場無情的內戰,企業依據市場規律進行優勝 劣汰。
隨著板式家具品牌逐漸增多,產品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加上去年家居行業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不少外銷型家具企業轉戰內銷市場,板式家具行業競 爭激烈,被迫打起了“價格戰”的。尤其是在五一、十一節假日期間,前幾年的8.8折、9折促銷底線今年已經下滑到了7.8折、8折,參與低價促銷不乏一些 主流品牌,企業的利潤明顯縮水。
與此同時,家居賣場昂貴的租金進一步攤薄了板式家具企業的利潤。據業內人士透露,一般一個板式家具店面面積需要在250平米以上,一個月租金至少要10萬元。換句話說,一個店面每個月盈利必須超過十萬才能生存下去。由此可見,今天賺板式家具的錢比十五年前艱巨得多。
尋找差異開辟藍海
在整個板式家具行業都在感嘆利潤太薄之時,不少企業已經開始尋找藍海。耐特利爾的板式家具走出了一條差異化的道路——瞄準80后,打造能變的板式家 具。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在色彩、結構、功能上進行多種選擇和組合,滿足了個性化的需求。在耐特利爾看來,這種能變的家具至少還能領跑行業五年不過 時。綠之島家具則在今年推出了“白領生活”、“提香草堂”、“執愛”三個針對不同群體的新品,以求與同行之間錯位經營。
“板式賺錢快,但是如果大家總是在一個碗里搶飯吃,總有一天會沒有飯吃。”百強家具董事長陳曉太就帶領企業從廝殺聲一片的紅海騰出手另辟蹊徑,除了經營中低端定位的板式家具歐福萊,還推出了實木家具和真皮沙發,降低了企業在板式家具領域競爭的風險。
在北京市場協會秘書長看來,板式家具要謀取長遠的發展,企業就應該研究消費市場、錯位經營。“如果大家都做同樣的事情,真正能成功的就一兩個人,剩 下的都屬于陪襯了。”劉晨建議板式家具企業應在產品、營銷、管理等方面進行創新,走出差異化的發展道路。中國家具協會副理事長朱長嶺也認為,板式家具的發 展理念應與時俱進,充分圍繞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進行研發,比如提供定制化服務、網購方式等,充分挖掘板式家具行業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