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后,隨著中國被迫開放以及遠程運輸業的發達,從遙遠的歐美舶來的體現西方物質文明的日常用品、服飾、餐飲、文化娛樂、交通通訊、市政建設、居住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等不同程度地傳入中國。對中國社會特別是開埠的通商口岸及其周邊地區傳統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形成了“西風東漸”的中西文化交融的主流。
西方的生活方式首先在租界流行,西方列強各國的外交官員、傳教士、探險者、實業家、商人、以及大量隨行的僑民等在各自的租界帶來了他們引以為榮的西方物質文明和生活方式。與此同時,隨著中國洋務運動的掀起和洋務派實力的增強,中國上層社會也開始從視洋物為“奇技淫巧”到“仿洋改制”,從“最惡洋貨”到家具史話“以洋為尚”的變化。
沙發等軟體家具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傳入中國。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后,西方家具開始流傳到上海,除了西洋木器家具外,包括沙發、軟包座椅和彈簧床墊在內的軟體家具也開始在上海等開埠口岸流行。
上海最早仿制包括沙發在內的西方家具的企業有1871年創建的泰昌木器公司,1884年創建的英商祥泰木行,1885年英商福利公司,1888年奉化藉木工個體戶毛茂林創辦的毛全泰木器店,1905年英商海克斯創辦的美藝術器裝飾有限公司,均開始生產包括沙發軟椅在內的西洋高檔家具。
民國時期,南京路上的“先施”、“永安”、“大新”、“新新”四大商號相繼建立,都設有家具部,生產和經銷沙發等西方家具。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美國商人從美國運來全套先進的軟床墊生產設備和材料,在滬設立“席夢思”床墊公司,生產彈簧床墊。這是我國最早的床墊品牌,以至當今仍有人認為“席夢思”就是指所有的彈簧床墊。
1936年該公司中國職員張孝行出來自辦“安眠思”機器床墊廠,“安眠思”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民族品牌床墊。
在此期間,沙發等軟體家具除了供應洋人購買外,當地的富豪巨商、洋務官僚以及新派人士都以此為時尚,使得沙發得以流行。由于當時國內不配套,生產軟家具的原材料主要靠進口,彈簧來自英法,棕絲來自印度,面料也是從歐美進口。腳用紅木、柚木、洋松等實木制成,所以價格昂貴,非普通市民能夠購買。
進入20世紀后,軟家具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涌現了一批沙發生產專業戶和個體戶。到上世紀20—30年代,上海已有專業沙發生產戶100多家。他們除了與西式家具企業配套生產沙發外,還接受大飯店定制沙發。
抗戰期間沙發業蕭條,直至抗戰勝利后又開始復興,并成立了“上海沙發業同業公會”。解放前夕,上海有沙發制造商戶200多家。沙發的品種一般二件單人沙發加一件長沙發為一套裝。風格上有全包沙發和出木沙發之分,出木即扶手為木質并用蠟刻涂裝。面料大多為進口真皮。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過去的達官貴人、資本家等階層已不復存,新政權的黨政領導還剛剛從供給制轉為工資制,而且工資普遍較低,而舊社會留下來的高級知識分子雖保留了高工資,但在崇尚儉樸的社會風氣影響下也不敢追求享受,因此沙發、床墊等軟體家具便失去了市場,企業紛紛停產,只有極少數被保留下來主要為酒店賓館、機構團體定制沙發、軟椅等產品。
“文革”期間,沙發、彈簧床墊和紅木家具一樣成了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表征,也是“破四舊”的對象,特別是有不少“走資派”或“反動學術權威”被掃地出門下放“五七干校”時,這些笨重的沙發和床墊便廉價送進了舊貨店。我的一個工友就從淮海路舊貨商店買回了一個“席夢思”床墊,僅花了幾十元錢,使他興奮了好一陣子,因為在當時床墊畢竟還是稀罕之物,能有機會享用實屬不易。
改革開放以后,首先在毗臨香港的珠三角掀起了做沙發的熱潮。特別是順德龍江、東莞的厚街等地,洗腳上田的農民或通過在外資企業打工或通過解剖沙發,成了傳播沙發技藝的主力軍,他們東進北上,就地租用工棚,憑簡單的機具就地生產和銷售,使得人們禁錮了幾十年的沙發消費熱情得以釋放。我和我的老同學劉定之先生于1983年編寫了一本《沙發制作》的小冊子在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印數還很可觀,剛好迎合了這一時期的沙發制造和消費熱潮。
世紀之交,包括“華達利”、“迪高樂”、“拉圖茲”(納圖茲)等世界知名沙發品牌落戶中國,搶占中國市場和利用中國的土地與勞動力優勢生產沙發銷往全世界。而民族品牌“顧家工藝”、“左右”、“藝峰”、“斯帝羅蘭”、“愛依瑞斯”等知名企業其規模、質量、款式和品牌影響力均前所未有地提高,床墊也是如此,在此不一一贅述。
回憶往昔,當今中國的軟體家具制造業正處于蒸蒸日上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