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集團的奢侈家具業
進入21世紀后,時尚界的引領者古馳(Gucci)、芬迪(Fendi)、阿瑪尼(Armani)、范思哲(Versace)等相繼進入奢侈品家具領域,給一度崇尚宮廷復古風的高端奢侈品家具注入了更多的時尚元素。
2001年,當喬治.阿瑪尼在米蘭開了第一家阿瑪尼家居店時曾招來一片質疑,但他不為所動。“阿瑪尼不僅僅是一個時尚類的服裝品牌,還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象征。”這是他的注解。在過去的10年中,全世界已有近百家Armani Casa陸續開張。
與天價的芬迪家居相比,Armani Casa的價格在數百元到數十萬元間不等,買不起經典的墨灰系列產品,可以先考慮收藏一件嵌有Armani Casa銀制logo的Gazebo燭臺。這也是Armani Casa誘人的地方。
這些家具家飾部門比起奢侈品集團的時尚王國,業績雖小,卻也穩定成長。
2011年4月的米蘭家具展上,法國老牌的奢侈品牌愛馬仕()推出了其奢侈家具的首作:日本知名建筑師阪茂與法籍建筑師Jean de Gastines 設計展館,特別呼應了1930年代盛行的日本風,更讓愛瑪仕當代手工家具融入建筑結構的編織紋理之中。
相較于其他奢侈品牌的布局,愛馬仕在奢侈家具市場的策略相當保守,2010年11月才在巴黎左岸開設全新專賣店,并再度重新發行1930年代設計大師Jean-Michel Frank為其設計的手工家具系列。
但上述這些奢侈品牌家具在中國,消費者寥寥無幾。
愛馬仕中國相關人員告訴《望東方周刊》:“目前國內沒有我們品牌的家具銷售,如果想要購買,也只能自己飛去法國了。”該人士表示,“由于整體布局計劃,短期內愛馬仕品牌家具沒有進入中國市場的計劃,而且據我所知我們的競爭對手在國內也沒有銷售網點的布局。”
與時裝、皮包、化妝品等奢侈品大張旗鼓的中國圈地戰略不同,奢侈家具業的中國發展計劃顯得謹小慎微,目前在國內幾乎沒有品牌專賣店。但不愿意放棄中國富人市場的他們,通過代理奢侈品家具的專賣店和代理商悄悄試水。
2008年12月,匯集Armani Casa、Versace Home、Fendi、Kenzo等世界級品牌的達芬奇家居旗艦店在上海全新開業。現在處在風口浪尖的達芬奇家居總裁潘莊秀華當時告訴媒體,奢侈品是一種生活方式,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開始向往奢侈品家具。
為何“中國人禁止入內”
從專賣店到折扣專場;從網絡訂購到家庭銷售(Family Sales),奢侈品在中國的銷售幾乎已經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面對如此誘人的市場,又是什么讓奢侈家具業這樣戰戰兢兢、欲拒還迎呢?
與制造商的態度相仿,國內銷售者對奢侈家具也處于忽略不計的狀態。國內最大的奢侈品銷售網站尚品網負責人對《望東方周刊》說,尚品網目前對家居飾品倒是有所涉足,對奢侈家具的銷售完全未開發,而且行業內現在也沒有人做這方面的銷售項目。
而2011年春天發生在米蘭的一件尷尬事件,也許可以解釋奢侈家具業者對中國市場的矛盾心情。
4月結束的米蘭家具展上,發生了讓中國設計師蒙羞的一幕——就因為設計師來自中國,被參展的芬迪家具拒之門外。業界驚呼芬迪家具“看人下菜碟兒”,引起強烈反響。
“在芬迪展廳入口處,工作人員會向你索要名片,問得最多的一句是‘你來自哪里’,如果回答是中國,對方就會擺手禁止參觀,并說沒有邀請函就不能進,但很多歐美參觀者遞上名片便可順利進入。”一位名為劉任的中國設計師向媒體介紹了整個被拒絕過程。
在芬迪接待主管多次囑咐“不要拍照”后,中方記者得以入內參觀,整個過程主管寸步不離,貼身“照顧”。該主管對于中國設計師不能進入的解釋是:“當時不在場,不清楚具體情況,但中國設計師如果沒有邀請函確實不能進入。”
憤慨之余,有人不禁反思,中國家具行業長期存在的“抄襲風”是讓中國設計師“受辱”的根源。如果不從“抄襲”的定勢中擺脫出來,恐怕這種被拒的“屈辱”還會不斷發生,中國設計永遠無法自強。
從事IT行業的郭嘉告訴《望東方周刊》:“新房裝修時曾一度考慮過購買奢侈家具,曾經在達芬奇看中一張價值三十幾萬元的餐桌,沒想到在另一個家具賣場看到了高仿品,價格只有十分之一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