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蛋糕引眾人分食,其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由此暴露行業自身的一系列問題自然不在話下。前段時間,雖然各大家居建材賣場展開諸如促銷、降租、電商等多重渠道突圍,但仍然掩蓋不了慘淡的行業現狀。國美電器原董事局主席陳曉投資的名巢靚家上海旗艦店就在開張半年后關閉。
外資建材商更是敗走中國。以全球最大的家裝用品零售商家得寶公司(HD)為例,雖然上周則調高2012財年盈利預期,但中國市場卻并不怎么“給力”。去年初,家得寶正式退出北京市場,全國12家門店已關閉5家。
值得玩味的是,淡季之下,家居建材賣場擴張的步伐絲毫未減。紅星美凱龍就是業內當之無愧的“擴張王”,今年已達到百MALL的規模,并放出豪言稱,在2020年要達到全國200家MALL。以百安居為例,經歷了約三分之一的縮減后,在上海仍有10家門店。
近幾年,家居建材賣場擴張步伐的速度前所未有。全國家居賣場總面積已超過4000萬平方米。統計顯示,單在上海,就有約120家家居賣場門店。按1萬平方米年銷售1億元計算,目前國內市場年銷售2000億元,也就是說,只有2000萬平方米的賣場就足夠了,這意味著有將近50%的賣場過剩。
企業進入高端賣場,一則銷售產品,二則形成“高端品牌”口碑,二者相輔相成——“可以肯定的說,早期跟著連鎖賣場走的企業,是掙了錢的。受訪企業承認,所謂“戰略合作伙伴”,就預示著大家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確實,這種合作關系使企業、經銷商和賣場三方獲得了巨大利潤。但是近年來,隨著家居賣場過快擴張,越來越多家具品牌感受到自己是“被擴張”。
如今的某些連鎖賣場,在廠商看來,已經不是雞肋可以形容,有受訪企業告訴記者:“房租年年漲,物流消耗大,賺錢不多,這樣的后果是商場表面似乎是良性發展,但其實上岌岌可危。”他說:“家具廠商被迫跟進,被動布局,成本飆升,利潤攤薄,最痛苦的是賣場經銷商,昂貴的租金、苛刻的規定,資金的占用,讓其稍不留心就會完敗退場。”
近年來,各大家居連鎖賣場大肆擴張,業內一直對此充滿著爭議。很多人認為賣場做的是商業地產,賺的是資本運作的錢,而不是家具零售的錢。這樣的渠道模式不斷加重家居制造企業的流通成本,令家具產品價格不斷上漲,最終一切都要由消費者來埋單。
國內家居產品流通渠道大多經歷制造商-經銷商-家居賣場-消費者四個階段。一般來講,商品進入經銷商階段后,價格就開始大幅度飆升。究其原因,是因為代理商以4-5折的價格從制造商那里進貨后,產品零售價減去進貨價的差價是毛利潤,而其利潤的45%-60%要分攤給賣場作為租金,還需要加上售貨員工資、進場費、促銷費、物流成本以及其他費用等。除此之外,經銷商還要考慮促銷減價、尾貨減價等相關費用,這些可預見的和不可預見的成本必須要追加到價格中去,經銷商才能確保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