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家具行業討論最多的話題無疑是“轉型”,市場也在倒逼企業在核心競爭力要素方面,必須升級才能可持續發展,因此,任何企業,在設計、制造、品質、環保和人才方面,都必須創新,必須通過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等提升企業管理水平,使企業在效率、質量、成本、交期和柔性方面有競爭力,從而達到企業升級的目標。而這些管理思維和方法以及預期的結果,恰恰是制造工程的全部內容,也是制造工程管理的終極目標。
▲ 圖3 微笑曲線(Smile Curve)
目前,對于中國制造業而言,最匱乏的就是對制造工程的高水平管理,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效率的低下和不良的品質。為了實現“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變,國家也已制定了《中國制造 2025》,這也為我們家具行業實現制造強國提供了行動綱領。
從2015年至今,深圳家具協會在全行業通過實施 “中國綠色家具優品”、“深圳標準”(家具類)及“參展商品質星級評定”等標準和品質升級項目,創新性地對企業的制造工程起到了巨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同時也深深感受到企業在制造工程管理方面及其薄弱的狀況,以及企業對這方面提升的強烈渴望和迫切需求。
為了更好地服務深圳乃至全國的家具企業,助力企業的轉型升級,切實為企業提供幫助,在深圳家具協會的主導下,創建了“深圳家具制造工程研究院”,特邀行業知名專家劉曉紅博士擔任院長,依托她多年的教學科研基礎和在制造工程管理方面多年的積累和豐富經驗,帶領研究院的團隊,幫助中國家具企業實現突破式發展。
劉曉紅
深圳家具制造工程研究院院長
一
專注制造工程管理,
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深圳家具制造工程研究院,英文名為“Institute of Furniture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Shenzheng,縮寫IFME, 可以念成“If me”,隱含的意思是“如果讓我來幫您,您將與眾不同”。簡而言之,深圳家具制造工程研究院,就是專為家具制造企業和上游供應鏈企業進行制造工程管理與服務的第三方機構。
“工程“是指產品在工廠加工時發生變化的過程,具體來講,就是當有序進行某項系統性的工作時,將其中的銜接處(也稱節點)稱為工程。對該過程進行的管理就是工程管理。如沙發制造工程,板式制造工程,也可以是組裝工程,包裝工程等,可以是系統工程,也可以是局部工程。
目前,家具制造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互聯網和信息化技術,既給企業帶了前所未有的機會與便利,也給許多傳統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瓶頸。在今天講究個性化的時代,“定制”已經常態化,這對企業的應對市場的能力、速度、品質和成本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傳統的制造工程管理(Process Management),主要聚焦在“生產環節”,只關注P(效率)、Q(品質)、C(成本)和D(交期)上,這已經不能滿足市場對企業的要求,必須應用新的制造工程管理(Innovation Process Management)思維和方法,才能幫助企業不僅在生產和產品上具有競爭力,也要在人員與組織的優化上,業務結構的調整上,以及應對系統變化的管理上幫助企業提升整個系統的競爭力。例如圖1、圖2,新型定制家具企業的生產系統構成和一種新技術的數據流程,都是制造工程管理研究的對象和管理范疇。
▲ 圖1 新型定制家具企業的生產系統組成
▲ 圖2 智能封邊技術的數據流程
劉曉紅院長首先指出,雖然家具企業都在不斷創新,不斷升級,但從根本上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在關鍵的生產模式的創新方面,在設計思路和應用新技術的手段上,在標準和標準化的基礎建設上,在人才培訓和提升職業素養方面,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無論是在關注度、重視度和人力、資金投入方面都很薄弱,因此,企業也難以形成比較強的競爭力。
在談及這個“研究院”創立的目的時,劉曉紅院長的思路非常清晰,她說:“過去企業總在談“微笑曲線”(圖3),誰都想做“研發和銷售”兩端,都認為制造是低端的,沒有什么錢賺,都想把制造甩給別人,自己賺高附加值的兩端。
殊不知,沒有制造哪有“微笑曲線”?沒有制造哪有新的價值?沒有制造哪有利潤?而且,制造是最重要的創造“溢價”的部分,也最能體現企業創造利潤的能力和水平,這無論從“日本制造”,還是 “德國制造”、都已經證明了這個結論。例如,2005年6月,日本《2004年度制造業白皮書》通過對近400家制造業企業的調查也驗證了認同“制造&組裝”利潤率最高的企業非常多。
而之所以中國制造業被微笑曲線所迷惑,根本原因是中國的制造業管理水平還很落后。這反映出來的結果就是著名的與微笑曲線相對的“拱形曲線——武藏曲線”(圖4);但同時,制造也是最為復雜的,美國管理專家把制造比作“企業的心房”,因為企業所有的資源,都要通過輸入到這個生產系統里,通過一個個工序的連接和信息、物料的流動,完成輸出的產品或服務。而這每個工序與工序的連接都是一個“節點”,每一個“節點”都是一個“工程”,通過對“單一工程”和“系統工程”進行管理、優化,使資源最大化地創造出新的價值。
對單個或系統工程的管理與優化,這就是我們這個研究院希望幫助企業做的工作,并希望通過這個工作而獲得的價值,無論是經濟價值,還是整體管理水平的提升,都可以讓企業更有持續的競爭力。
▲ 圖3 微笑曲線(Smile Curve)
▲ 圖4 武藏曲線(Musashi Curve)
總之,無論從什么角度,對于家具企業的制造工程進行管理和控制,優化和提升,都是企業必須要做的工作,也是企業在新的一輪競爭中獲勝的法寶。
關于“研究院”的具體工作思路,劉曉紅院長也言簡意賅地做了總結。她說:“不管是出于企業需求,還是行業發展的需要,深圳家具制造工程研究院,都將以制造工程管理為己任,首先幫助企業診斷整個生產系統存在的顯性和隱性問題,通過數據和現狀研究與分析,給出解決方案;
其次,根據企業的生產方式和產品特點,逐步幫助企業優化流程,調整生產模式;再根據企業在標準方面的缺失問題,幫助企業逐步建立相關標準;并通過對癥下藥的管理和專業培訓,不僅要改變管理層和員工的舊思維,更要幫助企業建立“學習型企業”的機制和模式,使高層和員工的自主學習和自我進步常態化;
最后通過項目的階段性結果的評審,再提出新一輪的制造工程管理目標,使企業在這種PDCA(計劃、執行、評價和處理)戴明環的螺旋上升中,達到企業自我否定而再生的健康發展,并在品質、效率、交期、成本和柔性方面等方面,有持續地提升和進步,從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二
樹立制造工程思維,
實現企業突破式發展
2016年,習近平主席致第39屆國際標準化組織大會的賀信中提到:標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從中國古代的“車同軌、書同文”,到現代工業規模化生產,都是標準化的生動實踐。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標準化在便利經貿往來、支撐產業發展、促進科技進步、規范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在談及如何升級企業的制造工程水平的問題時,劉曉紅院長一針見血地指出:“標準是關鍵。她說,標準是智慧,標準是基礎,標準是助力。習近平主席曾指出,標準助推創新發展,標準引領時代進步。因此,一切活動都必須建立標準,才能保證高效率和高質量。“制造工程”管理就是幫助企業建立標準的過程。
通過對技術、設計、工藝、作業、設備、倉儲等方方面面的活動,通過標準化的過程建立標準,最終構建一套企業可執行、好應用、又高效,并能在系統的各“節點”之間能快速響應和無縫對接的標準體系(見圖5)。
這一切,首先需要企業樹立標準化思維和用戶導向思維,徹底改變傳統“以產定銷”的制造模式,向“客戶化定制”快速轉型。在這個轉型過程中,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手段,使得企業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并通過探索先進的制造模式和打造以價值鏈為紐帶的“供應鏈”,構建企業的“智能制造生態體系”,從而實現企業的敏捷化、有效化、綠色化和安全化,實現傳統家具制造業的突破式發展。”
▲ 圖5 標準化管理信息系統的組成
談到標準化與定制化和信息化的關系時,她舉了定制企業的一些例子。她說:“事實上,透過對歐派、索菲亞、尚品宅配、維意等定制龍頭企業的研究發現,除了他們在定制思維與模式先人一步的優勢之外,他們在標準建立和數據建設等工程管理方面也是不惜重金,才有了“高度標準化”之下的“高度信息化”;“高度信息化”之下的“高度定制化”(如圖6),它們是環環相扣的。
很多企業,上ERP都以失敗而告終,不是軟件本身的問題,多為企業嚴重缺失標準和標準化管理,導致混亂的管理和數據的缺失。沒有優質、完善、精準和系統的數據做支撐,又怎能保證整個企業資源管理的成功呢?
▲ 圖6 高度信息化之下的高度定制
在劉曉紅院長看來,信息化如同當下人人無法離身的“智能手機”一樣,企業沒有了這個“智能手機”,如同瞎子和聾子,難以在以客戶為主導的世界里隨心所欲,掌控未來。而信息化建設又離不開“制造工程”建設和管理。而制造工程最核心的還是人才。
即使企業資金再雄厚,實力再強,如果沒有人才,一切都是空談。因此,加強人才建設,提升管理層和員工創新思維和專業能力,在機制和工程管理上積極創新,擁抱變革,積極推進改善和創新,必能讓企業換發新的活力,實現企業的突破式發展。
深圳家具制造工程研究院順應時代而生,將依托最專業的制造工程研究和管理技術,對深圳乃至全國的家具行業,推進標準及標準化進程,探索制造工程管理人才模式,建立有效的質量管理體系,創新生產模式,加快信息化和數字化的建設,升級制造技術,實現中國家具制造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型,從大國到強國的蛻變,最終成為世界家居行業的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