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種流行的方式就是在越南、泰國、緬甸、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建家具工廠。
家具企業東南亞開廠成風靡之勢
隨著阿迪、耐克、富士康之類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將分廠搬遷至東南亞,最近幾年,家具成品企業如A家家居、敏華控股、永藝股份、美克家居、恒林椅業等都在或準備在東南亞開設工廠,一些家具配件老板也紛紛做起了東南亞的生意。僅在越南,據越南官方統計,三分之一的外商投資家具企業是從中國遷來的。
“東南亞人工便宜、原材料豐富、且能規避貿易摩擦帶來的關稅壓力。”說到為何把工廠搬遷至東南亞,一位家具老板說。
據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工業發展報告2014》稱,中國制造業平均工資超過大多數東南亞國家和南亞國家,最高已超過6倍多。
時至2018年,廣東家具企業普工工資基本6000元起,而這個數據在東南亞國家還是2000元以下;國內原材料成本不斷上漲,尤其是木材,作為實木、板木家具的主要原材料,給工廠帶來的原材料成本支出一年比一年高,而東南亞國家木材資源豐富;產業轉型升級陣痛,家居產業在國內到了轉型升級的艱難深刻,環保整治、消防安全淘汰了大量落后的產能,加上時不時的貿易爭端帶來的關稅摩擦,企業不堪重負,東南亞國家則相對寬松;國內高昂的房價、消費物價,對比家具工廠的工資,失去了對勞動力的吸引,普工荒成為常態。
“東南亞各國,相對我們來講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因其廉價的人工和原材料,全球紡織業、小家電、玩具業、家具業的訂單正飛向東南亞地區。而東南亞地區的廉價勞力,也正在向中國制造業老板們頻頻招手。”一名協會秘書長告訴小編,資本都是逐利的,哪里生產的成本低,產品有競爭力,資本就會到哪里去。
殺回馬槍的家具工廠
在赴東南亞開廠好處多多、吸引力十足的情況下,也有一些先行在那里開廠的企業殺了回馬槍。
最主要的原因是東南亞國家沒有如國內一樣成熟、訓練有素的勞動力。《在越南開廠,一路被坑》的制造業老板筆記里面記錄了很多“被坑”的經歷:
由于以前是法國殖民地,受法國文化熏陶,大多數越南人都比較懶散和隨意,把自己想做的事情看作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不太理會公司的紀律。該名老板用了很長的時間才適應當地人的“節奏”,用他們的“法式”頭腦思考和理解問題:自己的事情是最重要的,賺錢或者跟客戶打好關系,那是次要的。
這在中國簡直不可想象。在中國的工廠,可以日夜班交替運轉,除去吃飯時間,工廠一天最多可以運行22個小時。但在越南,工人不愿意加班,也不愿意上夜班,工廠只能運行8個小時。每天差14個小時的工作時長,而且工人對于工作的重視度相差太遠。可以說,東南亞國家的工人月工資很低,但是單位時間效益產出也低,投資回報率也就低。
“長期接觸,謹慎洽談。”一位關了東南亞工廠的家具老板對同行給出了這樣的告誡。在國內,異地建廠都會讓工廠傷筋動骨,更何況是在國情完全不一樣的異國建廠?
一種海外拓展的創新方式
除了海外建廠,如顧家、曲美等一些家具企業選擇通過并購拓展海外市場,這是一種相對傳統的方式,需要企業有一定的資本實力。
在共享經濟的潮流下,一種創新的海外拓展方式出現:2017年,泰國曼谷迎來一家類維尚家具的工廠,這家泰國本地的工廠,加入了中國全屋定制第一梯隊維尚家具的元素,其制造車間、生產系統改造都由維尚指導。在訂單處理上,維尚在國內為泰國工廠進行虛擬制造,再同步把生產計劃發給泰國的工廠,還幫助其在國內采購原材料,可謂是維尚模式+泰國工廠的結合體。這樣做的好處是,雙方的資源得以互補,實現了效益最大化。
在世界變得越來越互通有無的今天及未來,依托各自優勢,相互賦能型的融合可以為顧客帶來真正的價值,也能讓合作企業雙方獲取最大的商業利潤。
移動互聯網時代,很多資源都置于“云端”,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能與需求方、中央控制中心無縫協同,家具企業也需要這樣的資源協同能力,方能以最小的投入創造更大的產出。
未來,東南亞與中國家具業最好的融入方式大概是他們發揮其生產資源優勢,中國企業發揮自己的設計與銷售優勢,形成一條完美的國際產業鏈,共同發展中國乃至全球的家具市場。